聚焦基层医改新实践 构筑健康服务新格局——兰州市城关区卫健局调研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
四月春深,在“中心站一体化”建设推进的关键节点,一场特别的“体检”在此展开。4月3日下午,兰州市城关区卫健局尚淑宁副局长,基妇科陈知远科长走进拱星墩焦家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,透过服务场景的细微变化,捕捉基层医疗工作的深层脉动。
此次调研首先聚焦“中心站一体化”建设的底层逻辑。当大多数地区还在探索机构合并时,这里已构建起“神经中枢+末梢网络”的协同体系:中心作为决策大脑统揽9个下辖站的资源配置,站点化身为服务触角延伸至多个网格。关键不在于机构名称的统一,而在于打通了人员流动的“旋转门”、质控标准的“度量衡”。这种改革不是简单的“1+1”重组,而是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诊疗数据、公卫服务、运营管理的全要素流通,让原本孤立的医疗单元真正产生协同效应。
在健康管理数据的背后,调研组捕捉到更具深度的变革轨迹。电脑屏幕上不仅是血压、血糖的监测数据,更是居民健康画像的实时拼图。这不是冰冷的设备堆砌,而是通过23类健康数据的交叉分析,将被动接诊转化为主动干预,让慢性病患者在病情恶化前获得精准指导。
调研中最具价值的发现藏在服务末梢。在查阅家庭医生数据时,部分档案中特别标注了社区支持信息;在分析门诊病种结构时,某些病种的就诊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;在追踪医联体转诊案例时,发现下沉专家的带教实践提升了社区医生的诊疗能力。这些看似离散的信息碎片,拼凑出群众健康需求升级的清晰图谱——从疾病治疗转向健康管理,从单一诊疗转向全周期服务。
此次调研的价值,不仅在于验证了“中心站一体化”模式的可行性,更揭示了基层医改的深层规律:当改革从行政推动转向需求牵引,当技术应用从工具属性升级为生态构建,当资源整合突破物理边界形成价值网络,基层医疗机构就能突破“夹心层”困境,真正成为百姓健康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